古琴的別稱有哪些
古琴是我國民族傳統(tǒng)樂器,屬于撥弦樂器,該樂器是我國文化的象征,代表著我國歷史的悠久和文化浩瀚。古琴從西周至春秋時期誕生后,經歷了唐宋元明清數(shù)個朝代,發(fā)展了很多樣式,常見的古琴有神農式、伏羲式、仲尼式等。
古琴的別稱有哪些
古琴,別稱有: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
古琴是中國漢族傳統(tǒng)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
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qū)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制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古琴的定弦方法
古琴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據(jù)演奏的樂曲而定,古琴定調復雜,調式有35種之多。按五聲音階定弦,音域有四個八度零一個大二度。在彈弦樂器中,古琴是一種較獨特的樂器,琴面為指板,沒有柱和品。演奏時,將琴橫置于桌上,右手投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琴徽標記(不限定在13個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與徽之間),音準上要求極為嚴格。
古琴表現(xiàn)力特別豐富,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fā)揮出很多藝術表現(xiàn)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采,由于音區(qū)不同而有異。高音區(qū)輕清松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qū)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按音發(fā)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qū)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qū)渾厚有力,中音區(qū)宏實寬潤,高音區(qū)尖脆纖細。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致的表現(xiàn)力。
古琴用動物命名的部位是什么
1.龍池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或圓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稱龍池。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fā)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
2.鳳沼
尾部小的稱鳳沼。龍池鳳沼,謂之上山下澤,象征天地萬象。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
3.雁足
在龍池與鳳沼之間近風沼(約琴面的九徽)處,有兩只支撐琴體和系縛琴弦的腳,稱為雁足象征七星。因須承重力,雁足都用堅實木料制成。
4.牛毛斷
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j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