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琴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
月琴屬于我國的民族樂器,是一種傳統(tǒng)彈撥樂器,起源于漢朝漢武帝時期,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具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月琴具有音色明亮、清脆、圓潤的特點,非常悅耳動聽,在我國各地都很流行,常用于各種表演中。
月琴是哪個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
月琴是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樂器,分別有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另外,在漢族也很流行。
1.彝族
月琴是彝族的樂器,云南少數(shù)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云南的月琴種類非常多,“鎮(zhèn)南月琴”是最著名的,歷史悠久,音色清脆。
2.哈尼族、苗族等
在哈尼族、苗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月琴也是非常重要的樂器。在各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喜慶的“跳歌”、“跳坡”等活動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傳情達意的樂器。彈琴者一人或數(shù)人邊彈邊跳,眾人則隨后圍圈踏節(jié)而舞。
3.漢族
月琴是漢族彈撥樂器,是從阮演變而來的樂器。清代,琴頸縮短,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樣式。月琴可用于獨奏、器樂合奏和為歌舞、戲曲、說唱音樂伴奏。
月琴的歷史發(fā)展
月琴源于阮。早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國已經(jīng)創(chuàng)造發(fā)明了阮。
但當時這種以“彈”和“挑”為主要演奏手法的樂器,都籠統(tǒng)地稱為琵琶。據(jù)東漢傅玄《琵琶賦》序所載,阮是當時樂工參照琴、箏、筑、臥箜篌等樂器創(chuàng)制而成。是:“中虛外實,天地象也;盤圓柄直,陰陽敘也;柱十有二,配律呂也;四弦?!?/p>
從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可知,當時的阮長三尺五寸。漢時稱秦琵琶,它通過“絲綢之路”向西域傳播,在甘肅麥積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畫上,均能見到它的造型。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這種樂器。在三國(吳)青釉瓷倉陶塑上有其圖像,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墓磚刻畫和江蘇丹陽南齊墓磚刻畫中,都能見到阮咸演奏的圖像。唐武則天時(684年—701年)稱其為阮咸。
《舊唐書·音樂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項長過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時,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晉《竹林七賢圖》所彈如此類,因謂之阮咸。咸,晉世實以善琵琶知音律稱?!痹虑偈怯扇钛葑兌鴣淼摹?/p>
自晉代起就在民間流行,約從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圓似月、聲如琴。
北宋陳旸《樂書》(卷一四一)載:“月琴,形圓項長,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轉(zhuǎn)軫應律,晉阮咸造也?!碑敃r月琴的形制與阮相近,后來逐漸變化。
到了清代,月琴就與阮完全不同了,琴桿縮短為琴頸,演變?yōu)楝F(xiàn)代的式樣。
月琴在云南的發(fā)展
月琴是少數(shù)民族勞動之余、夜晚自娛、謳歌心聲的樂器。
云南少數(shù)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備之物。云南月琴種類很多,以“鎮(zhèn)南月琴”最著名?!版?zhèn)南月琴”制作精細,歷史悠久,音色清脆。
鎮(zhèn)南就是現(xiàn)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華縣?!版?zhèn)南月琴”有圓形和橢圓形兩種。品位音階與琵琶大致相同,一般為四弦,也有兩弦的。琴身多楸木板做成,也有用閃片板(薄松木材)的,講究的還有用楠木做的。琴頭大都雕成一個龍頭飾以龍須。
琴的正面板上雕龍刻鳳,有的還在琴面正中鑲上一面小圓鏡。小伙子們抱琴彈奏時,龍須上下點動,圓鏡閃閃發(fā)光,龍飛鳳舞,活靈活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