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
關羽,字云長,東漢末年名將,與劉備桃園三結義后,正式跟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關羽是忠勇義的象征,關羽的忠義得到了曹操的賞識,這便為典故“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下鋪墊。
關羽的優(yōu)秀品質和精神
關羽主要品質表現在忠,勇,義三個方面!
忠:對大漢王朝的忠,許田打獵,曹操目無君上,關公欲殺之,被劉備所阻!對大哥劉備的忠,不為曹操所動,誓死追隨劉備!
勇: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水淹七軍,降于禁,擒龐德,威震華夏!
義:桃園結義,成千古佳話!
關羽的一生有什么功績
1、萬軍之中取敵上將首級,勝利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p>
2、南郡之戰(zhàn),斷絕北道,勝利
關羽帶兵絕北道一戰(zhàn)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之后的周瑜攻取南郡期間,此戰(zhàn)役在在《三國志·魏書》中倒是多出處提到。
《李通傳》:“(劉備)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p>
《徐晃傳》:“(徐晃)又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
關羽在這次戰(zhàn)役中斷絕北道,成功阻止來自北方的援軍,使周瑜可以成功攻下南郡。
3、襄樊之戰(zhàn),擊潰曹仁,勝利
漢中之戰(zhàn)時期,曹操已派征南將軍曹仁屯駐荊州北部的樊城,征討荊州守將關羽[1]。結果因關羽強盛,不堪徭役的荊北宛城吏民,紛紛起義,南附關羽。當時,孫權進攻合肥,曹操的大軍大都駐守在淮南防備吳軍。
揚州刺史溫恢卻認為:“此處雖然有敵軍,卻不值得擔憂?,F在水勢剛上漲,征南將軍曹仁卻孤軍深入,關羽驍勇狡猾,只恐會有變故?!?/p>
果然鎮(zhèn)守荊州的關羽,抓住戰(zhàn)機,留南郡(治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襄樊。鎮(zhèn)守襄樊的征南將軍曹仁抵擋關羽不住,僅剩數千敗兵,被關羽圍困在樊城中。
4、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勝利
曹仁被關羽圍困后,曹操派左將軍于禁統(tǒng)領七支精兵援救,時天降大雨,漢水泛濫,平地水深數丈,于禁所率七軍被大水所困,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對此早有準備,提前將荊州水軍開到前線,等到洪水來臨,便乘勢坐大船向于禁發(fā)起攻擊。
于禁走投無路,率領魏軍吏士向關羽投降,立義將軍龐德死戰(zhàn)不降,被關羽斬首,關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
于禁與張遼、樂進、張合、徐晃并稱為魏國的五子良將,而五子之中,“于禁最號毅重”(《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于禁也是曹操在世時期唯一授予假節(jié)鉞,擁有代表君主,討伐四方,斬殺下屬等至高權力的大將。
至于龐德的勇名尚在馬超之上,三國正史明確記載:“(龐德)每戰(zhàn),常陷陣卻敵,勇冠騰(馬騰)軍?!庇诮姳环?,龐德被殺,使關羽之名威震華夏,中原各地的叛民群盜都紛紛響應關羽,在許都以南,處處都有叛軍與關羽遙相呼應,遭到曹孫秘盟夾擊,兵敗于禁兵敗后,曹操遣徐晃率領第二批援兵,南下為曹仁解圍。
同時派人通使孫權攻打關羽后方。孫權當即任命呂蒙為統(tǒng)帥偷襲荊州,同時寫信給曹操,請求不要泄漏消息,使關羽有所防備。
曹操乃令徐晃將孫權的書言用箭射入圍城之內和關羽軍營中。樊城、襄陽的守軍得到書信后,士氣增長百倍,而關羽部隊則軍心動搖,關羽對是否撤兵猶豫不決。
徐晃由于所部多為新兵,不敢直接與關羽爭鋒,曹操打算親自從洛陽南下解救曹仁,侍中桓階建議曹操不要親征,而是在遠處作為外援,以顯示我軍尚有余力,如此曹仁內懷死爭,外有強救,才能守死無貳者。
曹操聽從其建議,駐扎在摩陂(今河南郟縣東南)就近指揮,又先后派遣殷署、朱蓋等共十二營大軍到徐晃那里增援,并召張遼等各路大軍都回來解救樊城。徐晃有了兵力優(yōu)勢,又知后援不斷,便不等張遼到來,就向關羽發(fā)起進攻。城內的曹仁也趁機殺出,與徐晃里應外合,關羽兵敗撤圍而走,樊城之圍遂解。
5、奪回荊州之戰(zhàn),被呂蒙攻心戰(zhàn)術擊敗
關羽得知荊州失守,立即撤軍南回,并多次派使者與呂蒙聯(lián)系。呂蒙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允許其周游城中,家家致問,帶走家信。使者返回后,關羽部屬私下向他詢問家中情況,了解家門無恙,所受對待還超過平時,因此全都無心再戰(zhàn)。等到孫權親率大軍抵達荊州,關羽軍不戰(zhàn)自潰,關羽在逃跑時被擒,和長子關平雙雙遇害。
為什么關羽被稱為關帝圣君
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
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zhèn)天尊關圣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圣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