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孟子是我國儒家學(xué)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稱為“亞圣”,他的思想以“仁人”為主,認為人性善惡皆有,教育要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同時他也警醒人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是孔子的學(xué)生嗎
孟子不是孔子的學(xué)生。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他早年喪父,與母親仉氏相依為命。因為他和孔子都是儒家學(xué)派的集大成者,所以后人把孟子和孔子并稱為“孔孟”,又因他出自孔伋學(xué)派,所以把他和孔伋并稱為“思孟學(xué)派”。
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推行仁政,他和孔子一樣,周游列國,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學(xué)說上,他反對墨子和道家,推崇孔子。
但最終他的政治思想并沒有被當(dāng)時列國的君王采納,他們認為他的思想“迂遠而闊于事情”。在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負后,孟子回到家鄉(xiāng),著書立說,為《詩》、《書》編序,并著《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主張
孟子的思想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國家之所以滅亡是因為統(tǒng)治者失去了民心,國君只要時刻牢記“民貴君輕”的治國理念,心懷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國泰民安,國柞長久。
1、“心之官則思”,強調(diào)思索的重要。
《孟子·告子上》中講:“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唐朝韓愈將此提煉為“行成于思毀于隨”。毛澤東喜歡“心之官則思”這句名言所表達的思想方法,多次引用和發(fā)揮。
2、“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重視事物的特殊性,強調(diào)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和而不同”反對抹煞差別的絕對同一,主張在重視特殊性的基礎(chǔ)上注意與普遍性的聯(lián)結(jié)?!拔镏积R,物之情也”,則進一步強調(diào)從特殊性出發(fā),是孟子對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發(fā)展。
3、“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強調(diào)正確處理“不為”與“有為”的關(guān)系。
《孟子·離婁下》中講:“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边@里勾畫出“不為”與“有為”的辯證關(guān)系,只有在某些事情上不為才能在另一些事情上有所作為。孟子對“他為”與“自為”關(guān)系的認識,道出“通功易事”才能取得好的比較效益,也包含著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