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親友如相問出自王昌齡的什么詩
邊塞詩是唐朝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中,尤以高適、岑參和王昌齡為主,王昌齡被稱為邊塞詩的先驅(qū),他的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一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被人們廣為流傳。
洛陽親友如相問出自王昌齡的什么詩
出自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隆?/p>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翻譯】:滿江寒雨綿綿連夜來到鎮(zhèn)江,黎明送客時楚山也形單影孤。遠在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就說是心地純潔如冰心玉壺。
迷蒙的煙雨在夜幕中籠罩著吳地,與浩渺的江水連成一片,天亮?xí)r我將送你啟程,而我卻要獨自留下,如同這形單影只的楚山。如果洛陽親友詢問我的情況,請你一定轉(zhuǎn)告他們,我的一顆心如晶瑩剔透的冰,貯藏在玉壺中一般。
王昌齡寫芙蓉樓送辛漸的背景
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dāng)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
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王昌齡為什么要去邊塞
王昌齡在當(dāng)時唐朝文人掀起的從軍熱中,毅然投筆從戎以求邊功。
開元十三年,王昌齡也想干一番事業(yè),他就毅然投筆從戎,開始漫游西北邊地。他從所看到的邊塞大漠、雄關(guān)、孤城、長云、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中獲得創(chuàng)作靈感,創(chuàng)造性地將其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群體圖。
并將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還借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shù)手法,從而構(gòu)成了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