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生活在什么年代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僅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兩件藝術珍品流芳后世。張擇端很有點繪畫天賦,還如愿考入翰林圖畫院,他擅長描繪舟車、市橋郭徑,細致無比,自成風格。
張擇端生活在什么年代
北宋末年。
張擇端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現實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清明上河圖》作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另外,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有署名“張擇端”的小幅《西湖爭標圖》,系委托之作,該作品已經轉到天津博物館。
張擇端作品的思想性如何理解
張擇端作為北宋畫家,其作品包含宋朝思想底蘊。北宋藝術注重“藝”與“道”關系的深層次思考,將佛學、道教思想與傳統(tǒng)儒學相結合形成新儒學,即理學,提倡追求“天理”,注重對于秩序、規(guī)則等的遵循與追求,高度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寫實繪畫。
宋代畫家又注重情感與理性相融合,在繪畫時將自身理想追求、心境感悟融入到畫面中,因而大多具有自然野逸之美。張擇端作品中對比例線條的嚴謹刻畫與人物形象動作的真實追求,都受到官方畫院形式影響。
畫作《清明上河圖》中沿尺規(guī)而作的直線疊加構成屋檐、臺柱等線性結構,斗采用若干梯形、拱采用肘形長方體等公式化界畫特征均符合宋朝理學追求,同時學者潘儀認為城外路邊乞討的乞丐、城墻官府散漫的士兵和街道亂跑的豬畜隱含了畫家內心對粉飾天下太平的嘲諷。
張擇端的后世紀念
1、張擇端雕像
2012年張擇端故鄉(xiāng)山東諸城于濰河建立清明上河園,內部設有張擇端手捧畫卷、目視前方的雕像。
清明上河園是一比一再現還原畫作的大型宋代文化實景主題公園、國家文化產業(yè)示范基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十大文化旅游景區(qū),占地六百余畝,再現演繹宋代民間“打鐵花”、雜耍戲劇等傳統(tǒng)文化活動,還原酒樓茶館等建筑群,游客可以沉浸體驗汴京的繁華都市風貌。
2、誕辰930周年紀念展
2015年,張擇端家鄉(xiāng)山東諸城政府與企業(yè)聯合舉辦了“回望北宋”張擇端誕辰930周年紀念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特別邀請童中燾、張立辰、劉大為、郭西元等藝術大師和從事宋朝歷史研究的學者參與。
通過優(yōu)秀繪畫作品和相關文獻資料報告,回顧與探討北宋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活動議程包括開幕儀式、劉少白畫展、“東武書院”揭牌儀式等等。